2005年11月16日,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主辦的認證與經濟發展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勝利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國家認監委主任孫大偉、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主任李懷林,以及來自國家發改委、科學技術部、信息產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標準委等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國外標準化組織官員、國內外認證機構代表、企業代表400多人出席了論壇。認證的概念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進入中國,伴隨著改革開放,認證認可在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企業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國家認監委成立以后,我國認證認可實現了從多頭管理到集中統一,從無序競爭到良性互動,從低水平循環邁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認證機構頒發認證證書數量和國內企業獲取證書數量都名列全球第一。認證認可工作在國內樹立起了工作權威,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及認證市場的逐步成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競相關注的對象。這次政府官員、國際認證組織高層和經濟學家齊集認證與經濟發展論壇,再次證明了中國經濟和認證事業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本次論壇以認證與經濟發展為主題,來自國內外各行業的10多位嘉賓作了精彩演講,他們回顧了我國認證事業二十余年的發展之路,研究認證在促進經濟發展、保障消費安全、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探討了認證機構在新形勢下的發展道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家任興洲認為,質量認證作為國際通行做法和國家一項重要政策,不僅在強化管理、保證質量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與構筑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關系密切。
戴姆勒-克萊斯勒(中國)市場和銷售公司總裁RomanFischer認為,認證不僅對帶動本土汽車工業發展非常重要,而且為各國汽產品走進中國創造了條件,提供了的環境,同時對汽車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亦相當重要。
海爾集團副總裁曹春華結合海爾二十多年的工作實踐證明,質量認證不僅是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保證海爾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手段。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總監郭振璽指出,中央電視臺作為最權威、受眾最廣的電視臺,得益于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而使工作進一步規范,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并在規范標準與品牌創新、標準化管理與專業化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膽實踐。
浙江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書成認為,通過認證,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在市場上促進了企業品牌的提升,提高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副主任王克嬌作為認證機構代表,闡述了認證機構作為第三方機構,獨立公正是其本質屬性。面對加入WTO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認證機構作為質量認證的主要載體,一方面要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進行規范運作,另一方面,應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認證有效性,拓寬認證領域,創新服務模式,大力推進市場化、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建設,持續提升機構的品牌和美譽度,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從成立至今已經歷了20年的發展歷程,它的發展是我國認證認可工作發展的一個縮影。20年來,CQC以推動認證認可工作在中國的健康發為己任,秉承獨立、公正、規范、客觀的宗旨,通過不懈努力,各項認證業務得到較大發展,在推動我國管理體系認證和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年的發展,使得CQC的機構規模得到擴大,整體實力得到提高,管理水平得到加強,行業地位得到提升。目前,CQC是代表中國加入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合格測試與認證組織(IECEE)電工產品多邊互認(CB)體系的國家認證機構(NCB),是國際認證聯盟(IQNet)和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正式成員,在國內外共設有44個分支機構和180多家簽約檢測實驗室,并與22個國外認證機構簽署了認證的合作協議,擁有5000多名各類專業的專職、兼職審核員和檢查員。為進一步推動我國認證工作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認證行業開拓者和主力軍的作用,適逢認證認可走進中國二十年和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實施三周年之際,CQC舉辦了此次論壇,論壇的成功舉辦也必將對我國有效開展認證工作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此次論壇還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頒發了卓越管理證書,江蘇夢蘭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即發集團有限公司等36家企業頒發了CQC標志認證證書。
我國認證工作發展的縮影--寫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成立二十周年之際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從成立到成長壯大的二十年,也是我國認證工作從無到有,逐步發展的二十年……她是我國認證工作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迎來二十周歲生日的前夕,原國家認監委主任、國家認證認可協會王鳳清會長發來賀信,慶祝CQC二十歲生日的同時,寄予了CQC新的發展希望。伴隨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一路走來的人們都知道,從成立之初的70人,到如今的500多人,簽約檢測機構由當初的40家到現在的180多家,各類專業的專職、兼職審核員和檢查員5000多名,分支機構從無到有,發展到現今在國內外擁有12個分中心、32個管理體系評審中心,業務領域也擴展到3C認證,CQC標志認證,ISO9001、ISO14001、QS9000、OHSAS18001和HACCP管理體系認證,CB、CE等國際認證以及培訓業務等,此外,CQC還是代表中國加入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合格測試與認證組織(IECEE)電工產品多邊互認(CB)體系的國家認證機構(NCB),是國際認證聯盟(IQNet)和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正式成員,并與22個國外認證機構簽署了認證的合作協議……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經歷了20年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績。20年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以推動認證認可工作在中國的健康發展為己任,秉承獨立、公正、規范、客觀的宗旨,通過不懈努力,各項認證業務得到了較大發展,在推動我國管理體系認證和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見證行業發展 服務國計民生
這20年,是CQC伴隨著中國認證認可事業共同成長,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共同進步,在中國歷史上開創質量管理的嶄新一頁的20年。
1903年,英國首先以國家標準為依據,對英國鐵軌進行認證并授予風箏標志,開創了認證制度的先河。二戰結束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區域性認證制度開始逐步確立。
1984年10月27日,也就是在國內剛剛引入國際認證概念的同步時期,CQC的前身之一--原中國電工產品認證委員會(CCEE)成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證機構的誕生,也標志著中國認證事業的發展從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作為中國認證行業的先行者,CCEE通過認證標準在質量管理過程中的實施,使事后檢驗轉變為事前預防,從而有效地控制了產品及工程的質量,同時,CCEE還作為國家認證機構代表中國加入了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安全認證組織(IECEE),從此,國際認證舞臺上有了中國的聲音,而且越來越響亮,而專家們說,它在國際舞臺的出現,真正實現了科學的認證制度與國際貿易的有效銜接,進而實現認證結果的相互承認,最大程度地消除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特別是電工產品出口的發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加快質量認證工作的步伐,原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于1993年批準成立也是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前身之一的中國出口商品生產企業質量體系評審中心(后更名為中國進出口質量認證中心),開展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并迅速得到國內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的廣泛歡迎,有媒體報道稱,中國電工產品認證委員會和中國出口商品生產企業質量體系評審中心分別在推動中國產品質量認證和管理體系認證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根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實施我國新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我國認證認可管理體制改革,整頓和規范認證制度,順應國際認證機構向專業化、集約化、品牌化趨勢發展的步伐,2002年4月24日,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歷史上,是一個不尋常的春天。六個兄弟合成了一個家,CQC老樹開新花,這句話生動地描述了這個春天發生的事件以及它對CQC的意義。中國進出口質量認證中心在與其它5家認證機構整合重組之后,新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成立了,這標志著我國規模最大、業務范圍最廣的國家認證機構誕生。從此,CQC以更加迅捷有力的步伐,譜寫出認證行業史上一個個歷史的新篇章。開展技術研發提高服務質量
這20年,是認證進入中國的20年,更是CQC盡心盡力服務中國經濟發展的20年。
今天,在CQC,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到總人數的69%,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占總人數的87%,35歲以下占總人數的71%,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認證隊伍已經建成。
為跟進技術前沿、融合最新產業技術和加強技術研發,CQC成立了由政府部門、檢測機構、科研院所等專家學者和技術骨干組成的400多人的各類技術委員會,下設標準與認證、檢測技術、體系認證、工廠檢查、培訓五個分委員會。組建3年來,CQC已先后向國家科技部、質檢總局、認監委申請了30多項科研課題。在國家標準委的大力支持下,CQC作為全國電工電子產品和系統環境標準化工作組的組長單位,承擔了對口IEC/TC111和國內相關的標準化工作,牽頭制定電子電氣產品中有害物質檢測產品拆分及均一檢測單元的獲取、電子電氣產品和材料中有害物質表示方法的通用要求2項國家標準。此外,CQC還積極參與認證管理技術研究,《CMS在線認證管理系統》等多項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部級科技獎。同時,涌現出一批行業領頭人和青年技術專家,1名專家被總局評為優秀中青年專家,1名工程師被總局授予青年崗位能手稱號,1名業務骨干被總局評為國家質檢總局優秀青年稱號,1名高級工程師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依托優勢的人才儲備和雄厚的科研能力,CQC在制造、保險、民航、公交、醫院和政府等多個行業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工作,成為眾多產品領域和行業的認證開拓者。
2002年5月8日,向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頒發了全球第一張3C認證證書;
2002年9月8日,向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頒發了全球第一張電視傳媒業認證證書;
2002年12月26日,向江西銅業集團公司頒發了全國第一張黨建工作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02年12月30日,向解放軍總醫院頒發了全國第一張醫院行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03年2月28日,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頒發了全國第一張金融行業服務專線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04年1月16日,向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頒發了全國民航系統第一張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M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綜合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05年6月18日,向中央電視臺廣告部頒發了全國電視媒體廣告部門第一張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在認證實踐中,CQC不斷開拓創新,成立了客戶服務中心,并投入20多萬元開發了語音查詢電話系統;針對認證申請人不同需求,開創當面申請、網上辦理、現場受理、無償代辦、上門服務等多種受理申請方式。
將網絡技術應用于認證業務,在國際認證行業也開創了先河。CQC投入巨資自主研發的這套產品認證在線管理系統(即CMS系統),將認證業務和服務職能轉移到網絡上,該套系統的開發應用不僅帶動了CQC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且在簡化認證程序、降低認證成本、縮短認證周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CQC還緊跟市場需求,不斷改進服務方式,研制出個性化和一站式認證模式,為客戶提供各類增值服務。
質量第一,服務至上,是CQC永遠的追求,更是CQC對社會的基本承諾。
截止今年10月31日,CQC累計頒發有效3C認證證書近14萬張;頒發各類管理體系認證有效證書3.2萬多張;頒發CQC標志認證證書1.4萬張,CB證書6400多張,同時為國內外各類組織評選質量管理人員及審核人員15萬多人次。
加強交流合作 提升國際地位
這20年,是CQC大步走向世界的20年,也是中國認證事業備受國際矚目的20年。
20年來,在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認監委的正確領導下,CQC大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實施國際經營戰略,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擴大了我國認證機構的國際影響,在國際認證領域進一步打響了中國牌。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20年來CQC外事活動大事簿上,我們發現,這20年,也是中國認證事業備受世界矚目的20年--
1990年,代表中國加入國際電工委員會CB體系,成為國際電工委員會中國國家認證機構(NCB),從事頒發和多邊認可CB測試證書工作,其證書被44個國家和地區的59個國家認證機構認可。
2000年,成為國際認證聯盟的正式成員,所頒發的ISO9001證書、ISO14001證書和OHSAS18001證書得到國際認證聯盟(IQNet)內其他34個國家和地區的38個知名認證機構的認可,頒證數量在IQNet成員中已躍居第二;2004年,當選為國際認證聯盟主席顧問和理事會成員,標志著中國進入國際認證聯盟的最高決策層;2004年,發證數量躍居聯盟內第二位。2003年,被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接納為正式會員,從而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廣泛和最權威的國際有機農業組織的重要一員。
2004年,承辦國際認證聯盟北京論壇和第13屆西安年會;2005年,承辦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合格測試與認證組織認證管理委員會(IECEE-CMC)上海第八屆年會。
與此同時,CQC還積極培養國際型的專家隊伍,目前,有7名專家代表中國參加了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各類組織,有13名專家成為國際同行評審員,CQC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認證規則及國際標準的制定和組織管理工作,這些,不僅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的聲音,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一種力量,一種推動著中國認證事業成就與傳奇的力量在國際認證舞臺上蕩漾開來。……
可以說,在技術研發、服務客戶、國際合作等諸多領域,CQC都在我國的認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開拓性工作,正如國家質檢總局李長江局長為CQC二十歲生日發來的賀信中所說:20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和認證認可制度不斷完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希望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革新,開拓進取,爭取更優異的成績,為促進國家經濟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CQC標志認證--打造品質生活 提供質量保證
CQC標志認證,使我們家具行業擁有了綠色身份證,為企業提供了有力的信譽保障,為我國家具產品走向國際市場開辟了一條便捷的通道,2005年11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認證與經濟發展論壇上,獲得CQC標志認證證書的深圳市大富豪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代表告訴記者,同時獲得CQC標志認證證書的還有江蘇夢蘭集團、香港皇朝家私集團、廣東奧迪玩具實業有限公司、中山市康尼雅服飾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等36家企業。截止目前,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已經受理了數萬家企業上百種產品的申請,并為上千家企業頒發了近2萬張CQC標志認證證書。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的企業一方面面臨擴大國際市場的機遇,另一方面也面臨主要進口國設置的更為隱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挑戰。世界各國包括最發達的國家,都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制定各種貿易壁壘,尤其是技術壁壘來維護本國的利益和經濟安全、國民健康以及環境保護,從而順利達到對進口產品設限的目的。我國企業如何應用國際規則、認證等技術工具,競爭國際市場,以此來推動經濟的整體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維護國民經濟安全和高效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保護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維護消費者利益,提高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作為國家認監委指定的專業認證機構,CQC經國家認可機構認可,2000年底開始受理CQC標志認證業務。CQC標志認證通過加施CQC標志的方式表明產品符合有關質量、安全、環保、性能等標準要求,認證范圍包括電工產品及零配件、汽車產品及零配件、家用電器產品、音視頻產品、信息產品、醫療器械、紡織、玩具、陶瓷、日用五金等輕工產品,機床、閥門及密封件、小型汽油機等機械產品以及水泥、建材等400余種產品,無論數量還是種類都位居全國之首。
據介紹,CQC作為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合格測試與認證組織(IECEE)的中國國家認證機構(NCB),對于獲得CQC標志認證證書且符合CB體系要求的產品,可以獲得CQC頒發的CB測試證書,證書被44個國家和地區所承認。國外企業同樣可以利用其持有的CB測試證書獲得CQC標志認證證書。CQC加入IECEE-CB體系為國內外企業進入國際、國內市場建起了一座方便、快捷之橋。
幾年來,CQC推出的CQC標志認證已經成為健全市場質量標準、完善社會監督機制的一個重要手段,成為我國產品質量/安全合格評定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認證在企業生存和發展中的作用。而認證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必然成為企業的自覺選擇。
融入國際規則 競爭國際市場CQC管理體系認證提升組織管理水平
2005年11月16日,認證與經濟發展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之際,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向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央電視臺等20家管理績效卓越的組織頒發了卓越管理證書。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是第三方質量體系認證機構依據公開發布的質量管理工作體系標準對供方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合格評定,證明供方有能力提供合格產品的活動,評定的依據是質量體系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始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1979年,英國發布質量保證模式標準,并開始推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制度,此后國際標準化組織吸收了英國等成果,制訂并發布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系列國際標準之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形成了全球ISO9000現象。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原國家商檢局為幫助出口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促進我國外貿發展,將當時國際上流行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引入中國。1993年10月18日,中國出口商品生產企業質量體系評審中心(后更名為中國進出口質量認證中心)正式成立,在國內較早地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從1996年拓展認證業務以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CQC的管理體系認證業務也從單一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發展到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QS9000和HACCP等五大管理體系認證業務。
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的深化,認證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對加強國家誠信體系建設,有效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環境下,運用先進的國際標準,提升國內企業的競爭力,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市場發展的必然。
CQC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充分利用產品認證帶動體系認證工作,鎖定大、特、優、新企業,同時開展了多個管理體系一體化審核項目,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一體化審核已成為CQC認證的特色。目前,還積極開拓傳媒、法院、稅收、醫院等服務領域。依托優勢的人才儲備和雄厚的科研能力,CQC在制造業、傳媒業、保險業、民航業、醫院和政府管理等多個行業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認證工作,成為眾多領域和行業的認證開拓者。
1996年11月,CQC向廈門ABB變壓器有限公司頒發了中國首張ISO14001證書;
2000年,CQC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認證機構之間的聯盟--國際認證聯盟(IQNet)的正式成員,在認證聯盟內,CQC頒發的IS09001 證書、ISO14001 證書和OHSAS18001獲得其他 34個國家和地區的 38個成員機構的認可。
2002年9月8日,CQC向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頒發了全球第一張電視傳媒業認證證書;
2002年12月26日,CQC向江西銅業集團公司頒發了全國第一張黨建工作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03年2月28日,CQC向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頒發了國內金融行業服務專線第一張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04年1月16日,CQC向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頒發了全國民航系統第一張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綜合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2005年6月18日,CQC向中央電視臺廣告部頒發了全國電視媒體廣告部門第一張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截止目前,CQC頒發的各類管理體系認證證書近三萬張,占全國總發證的近20%,頒發的帶IQNet標記的有效證書2.5萬余份。此次對獲獎的卓越管理企業頒發卓越管理證書,旨在進一步激勵企業持續改進,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從源頭上保障產品質量安全、規范市場行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CB認證 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快速通道
在南非,中國制造商們正在直接利用CB證書進入南非市場,而無任何通關障礙;在歐洲,他們也在使用CB證書作為自我申明的技術依據,從而使其產品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認可;在許多其它地區和國家,CB證書也正被當作獲得市場準入或當地認證標志的基礎,2005年11月16日,記者從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認證與經濟發展論壇上獲悉,中國加入IECEE-CB體系,正在為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搭建起一條快速通道,對企業的出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CB體系與中國CB認證的發展
CB體系是一個電工產品的測試結果的相互認可平臺,最早由國際電工設備合格測試委員會(CEE)建立,旨在為尋求全球第三方認證的制造商提供快捷、經濟而優質的認證服務。CB體系以IEC國際標準為基礎,每個國家認證機構(NCB)都會被批準一個認可、頒發CB測試證書的IEC標準范圍。在此范圍內,某個成員頒發的CB測試證書會被其他成員認可。制造商因此可利用本國NCB對某個特定產品出具的CB測試證書,獲取其他成員機構的對該產品的認可,而無需進行重復性測試或只需進行少量差異測試。目前,全球共有44個國家的59個認證機構及其下屬的143個CB實驗室參加了這一互認體系。由于世界主要貿易大國的認證機構均已加入該體系,該體系對促進國際貿易,減少、消除貿易的技術壁壘發揮了有益的、顯著的作用。
自1978年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以來,中國開始積極采用國際標準作為技術法規的基礎,以此作為加快工業現代化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政策。電工產品認證工作也于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展開,并很快開始借鑒國外成熟經驗,與國際接軌。1984年3月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的前身之一原中國電工產品認證委員會(CCEE)成立后不久即開始申請加入IECEE,并于1985年9月成為國際電工產品安全認證組織管理委員會(IECEE-MC)成員,開始參加IECEE各項政策的制定及管理工作。1990年6月,原CCEE被IECEE批準原為中國的國家認證機構(NCB),我國的9個電工、電子、家電檢測站也同時被批準為CB試驗室。
2001年6月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前身之一原中國進出口質量認證中心通過了IECEE國際同行專家的現場評審,并于2001年9月份成為我國第二個可以頒發和認可CB測試證書的國家認證機構(NCB)。
2002年4月,原中國進出口質量認證中心與原中國電工產品認證委員會合并成立為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原來的兩個NCB也隨之合并。合并之后,不僅CB認證的范圍和能力得到拓展,而且相關的管理和運作力度也顯著改善,從而形成了綜合實力更強的中國國家認證機構(NCB)--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CB認證工作也由此展開了新的篇章。
目前,我國NCB--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頒發CB證書的范圍已擴展至IECEE-CB體系17個產品大類中的12個,覆蓋的標準由原來的97個擴充為209個,CB實驗室的數量也由12個增至17個。
擴項以來,我國CB證書頒發的數量逐年持續上升,呈現較快增長,2005年截至10月底已頒發1579張。同時,CQCCB證書的頒發量在56個IECEE-CB成員中的排名也在不斷上升。2002年中國頒發的CB證書總量在所有IECEE-CB成員中排第12位,2003年躍居第10位,2004年進一步升至第8位。其中電線電纜類中國頒發的CB證書數量更是自2003年來連續位居第一。
隨著CQC證書頒發范圍的擴大,CQC在IECEE中也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CQC積極參與到CB體系的各項日常運作中,已有10多位中國專家作為組長或組員參加到各個政策管理工作組和專業技術工作組中,在CB體系的政策制定和技術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反映中國的意見。此外,CQC還培養了13名國際評審員,代表CB體系對國外的認證機構和實驗室進行國際評審,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技術實力和全面參與CB體系發展的決心。
CB認證與中國產品認證
加入IECEE體系,不僅有利于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也對我國產品認證體制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IECEE-CB體系的評審制度不僅促進了中國NCB及其CB實驗室的發展,也為了解、研究國際認證組織的工作文件和ISO、IEC有關認證工作的國際導則,結合中國國情制定電工產品認證的規則提供了有益的參考,IECEE-CB體系積極促進了中國產品認證制度的改革、中國對世貿組織承諾的實現。
IECEE-CB體系也極大推動了中國產品認證的國家交流。
CQC作為中國的NCB,在IECEE-CB體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認證領域的雙邊合作,已與亞洲、歐洲、美洲、大洋州等多個國家的認證機構開展合作,在成為合作伙伴的同時,建立磋商機制,并積極商簽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這些協議的簽署和合作機制的建立,為中國與其它國家、地區間雙邊貿易健康穩步地發展提供了保障和動力。
隨著中國在IECEE-CB體系中參與的力度不斷加大,中國在產品認證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大。2003年,國家認監委副主任、時任國際合作部主任謝軍首次當選為IECEE副主席,進入IECEE核心管理層,這不僅標志著IECEE同行對中國這十幾年來在產品認證方面做出的努力的認可,也是中國在IECEE中地位提升以及發揮更加重要作用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