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生態紡織品發展中經過努力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鄂爾多斯"羊絨產品通過國際生態產品檢測,被認定為可直接與皮膚接觸、最新型紡織生態"信心產品",從而實現了我國生態型絨紡產品"零的突破"。河北保定雄亞紡織集團生產的"雄亞"、"雪柔"、"鹿王"、"金瓜"等毛絨系列產品,已獲得了國家環保局頒發的"生態紡織品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證書。在2001年9月舉行的中國生態紡織品研討會上,北京銅牛針織集團、杉杉集團公司、九采羅彩棉公司、報喜鳥集團公司等18家紡織企業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的"中國生態紡織品貢獻獎"。此后,湖南的"中國虎"襯衫和"忘不了"西服于2004年獲得了由中國纖維檢驗局頒發的生態纖維制品標志和天然纖維產品標志準用證書,這是湖南生態紡織品認證實現"零的突破"。
目前我國已有300多家紡織生產企業獲得了生態紡織品認證。這些成果標志著我國生態紡織品研究、開發、生產領域的重大進步。
面對已經到來的綠色浪潮,我國紡織業缺乏足夠的敏銳性,對于生態標準和生態紡織品的概念尚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環保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感。產品絕大部分是按照現行國標生產出來的,已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新需求。
我國的紡織標準大多是參照前蘇聯的紡織標準制定的,產品標準按照纖維原料、織物組織結構及加工工藝等分類。同歐美國家的標準相比,對最終消費者的實際使用要求考慮得不夠充分。檢測項目與國外標準也有很大差別,對涉及安全、衛生的項目未列入強制性檢驗,因此按現行國家標準生產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我國對紡織品毒理性檢測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對有關安全衛生項目的檢測技術和限量標準尚屬空白。
另外,我國紡織品從產品開發、原料采購到染整加工及廢棄物的處理還沒有充分考慮對周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環境和生產加工污染等是紡織品生態毒性物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如使用殺蟲劑、防腐、防霉劑等,特別是印染行業一直是制約我國紡織業發展的瓶頸,生產設備陳舊,管理水平低,工藝和技術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造成產品和環境嚴重污染。
在纖維原料選用上,應以綠色環保型纖維為原料。綠色纖維涉及以下方面:纖維生長或生產過程中未受污染;纖維成品在失去利用價值后可回收再利用,或在自然條件下可降解;纖維生產的原料采用可再生資源或可利用的廢棄物,不會破壞生態平衡;纖維對人體具有某種保健功能等。
在技術上,今后要研究新的染料,精心挑選或研制新型設備,以減少紡織品或排放物中的金屬含量;改進染色工藝,探索循環技術;著手氣相著色和氣相整理研究;進行禁用涂料代用品和無害涂料粘合劑、無害抗皺整理的研究;開發將耗水量降到最低程度以及盡量回收利用剩余水量的加工工藝;從廢液中回收有價值的物質及廢物再資源化等。
在管理上,今后要遵循Oko-TexStan-dardl00標準,嚴格執行該標準對生產過程中水和空氣污染、固體廢物排放和某些化學品的限制要求。
總之,紡織品的生態問題是錯綜復雜的,要解決此問題,需要通過各個領域人們的共同努力和協作。生產生態紡織品有利于環保安全、生態平衡,中國作為一個紡織大國,應密切關注其進展并把生態紡織品的研究置于相當的高度。
生態紡織品及環保加工技術是我國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保護我國公民身體健康的需要,也是擴大出口、進軍國際市場的需要。生態紡織品有以下三個特點: ①生產過程中不能對環境造成污染;②在日常穿著和使用紡織品的時候,不能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其有害物質的含量要降低到最低限度,符合有關的國際標準;③紡織產品可分解處理,可以循環回收使用,不能釋放有害物質,可以焚毀而不污染空氣,即在紡織品廢棄后,不能對環境造成再污染。當前生態紡織品和環保加工技術要開發研究以下6項關鍵技術:
1 、微懸浮體染色新技術
微懸浮體染色新技術是我國的原創技術,該技術從染料分子在染浴中的聚集狀態,染料對纖維表面的吸附模式,染料分子向纖維內部的固著均與常規染色有著本質不同。該工藝上染率可達到 95% 以上,縮短了染色流程,節省染料并明顯減少染色廢水處理量,染色時間及能源均減少了三分之一,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能耗,符合清潔生產要求。要研究建立一套合理、完整的微懸浮體染色新工藝新技術,并首先在纖維、紗線染色生產中得到穩定且廣泛應用。
2 、等離子體加工技術
等離子體處理技術是一種清潔、節能、快速、適用面廣的紡織材料改性新技術。它通過對纖維表面進行刻蝕、交聯和化學改性,既可保持紡織品原有的優點,又可賦予其新的特征或消除某些缺點。該項技術可提高纖維可紡性;改變纖維表面自由能,改變其潤濕性能;提高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粘結強度;改進纖維染色性能;織物前處理;抗靜電、抗皺等功能整理;提高羊毛防氈縮性能。應加大研究開發力度,使等離子體處理這一節能、節水的清潔生產技術早日在生產中廣泛應用。
3 、生物酶處理技術
生物酶整理技術主要應用于印染前處理和紡織品后整理。生物酶前處理技術主要包括退漿、精煉、漂白。生物酶后整理主要包括棉織物的拋光、柔軟、仿舊等整理, 還可用在靛藍牛仔服的酶洗和對棉、粘膠、天絲、麻類及混紡織物的生物整理,蛋白酶用于羊毛的 柔軟、 防氈縮整理,經酶處理的織物大大改善了手感,提高了服用舒適性。 應進一步研究開發紡織品生物酶整理技術,擴大應用。
4 、環保型染料、助劑開發應用
環保型染料、助劑開發應用是當前印染行業和企業的當務之急。加入 WTO 后,綠色技術壁壘正在逐漸成為我國紡織品出口的障礙。發達國家對染化料、助劑的使用作出了嚴格的規定,由于被禁染料與助劑數量較大,極大限制了印染工藝的發揮,直接影響企業效益和競爭力,已成為阻礙印染業發展的瓶頸。環保型染料、助劑是推動印染行業發展的催化劑,要加快、加大環保型染料、助劑的開發應用速度與力度。
5 、自動制網技術
目前國內傳統印花機基本上都已配備了計算機自動分色描稿系統,但在制網過程中由于膠片積累誤差仍會產生接縫不準,網點損失等一系列問題,并且制網時間長,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快節奏的要求。而采用自動制網技術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當前自動制網技術主要有噴墨、噴蠟、激光三類,應用計算機自動分色,直接控制機械部件在花網上打出花型,減少制網時間,提高印制精度,能適應多品種、快交貨需求,同時也可減少膠片污染,符合環保要求。需進一步研究提高精度、減少制網時間及配套技術,擴大應用。
6 、數碼印花新技術
數碼印花產品的印制質量水平與之具有獨特印花風格是當前任何印花技術無可比擬的。它不但有高水平逼真印花效果,且不受圖案套數(色)、花型大小的局限,在生產數量上完全適合小批量、多花色、快交貨、趨向個性的需求。需進一步研究提高印花速度,解決墨水、噴嘴等國產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