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5年以來的中國紡織業,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許多國家頻繁對我出口紡織產品進行貿易限制。種種跡象表明,這種限制還有加劇的趨勢,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紡織業已經進入了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
紡織貿易摩擦高發期的到來,有著深刻的背景和深層次原因。從出口層面上來說:一是我國紡織品出口快速增長,但出口產品結構仍以低檔為主,在進口國零售市場上的份額增長較快,已對進口國的制造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甚至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出口出現下降;二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秩序混亂,壓價競銷十分普遍,對外貿易體制期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中國紡織業成為全球貿易摩擦的焦點,除了以上紡織外貿出口反映出來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
一是中國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對全球紡織業的調整和格局的變化,打破了原有的市場和利益格局;二是歐美國家由于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不一致,紡織品貿易成為國家間政治斗爭的籌碼;三是制度的原因,紡織品貿易摩擦涉及到中國的匯率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體制等制度;四是在中國加入WTO協定書中針對紡織品的歧視性條款,使我國紡織業更易于受到貿易限制。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我國與歐美以及一些紡織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將會越來越多,中國紡織業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摩擦高發期。
充分認識貿易摩擦的長期性和復雜性隨著我國紡織品對外貿易額在國際市場上份額的逐步提高,業界不僅要認識到貿易摩擦將長期存在,更要理性看待貿易摩擦所表現出來的復雜性,其所帶來的影響也將是多方面的和更深層的。
目前,我國紡織業面臨的最主要的貿易摩擦形式是"紡織品特保",這是因為實施紡織品特保的隨意性較強、成本低而實施快,程序簡單所致。盡管業界普遍認為紡織品特保是對我國的單邊的、歧視性的限制措施,這也是我國政府在加入世貿中的承諾,但業界更應該看到其所帶來的積極的一面,一方面是其對我國現有的紡織外貿的增長方式的改變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這種形式的限制畢竟給予了我國紡織品出口一種已知數量、趨勢的環境,給了我國紡織產品一定的市場份額和增長空間。這遠比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等貿易限制更易于應對,且所帶來的影響要小得多。
正確評估貿易摩擦對我國紡織出口的影響
應該說,后配額時代的國際貿易環境要好于ATC時代,但本屆秋交會的對美紡織品成交量的大幅下降,卻暴露出我國在應對貿易摩擦時的準備不足。應對紡織貿易摩擦必須堅持兩手準備,一方面,積極通過磋商和WTO應對機制來爭取更多的主動權和利益;另一方面,強化出口管理,規范出口秩序,創造一個良好的、可預見的、安全的貿易環境,這是勢在必行的。
紡織貿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增長,據估算,歐美的紡織品貿易限制將使我國今年紡織品出口減少50億美元。但從我國整體的出口規模和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來說,還不足以嚴重影響到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增長趨勢。其原因是:
一是我國紡織品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由于貿易摩擦所帶來的直接貿易額的減少,占我紡織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并不大,50億美元也僅占我國紡織品出口的不足5%,何況這還是一個高估的數字。
二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結構的優化。我國其他紡織產品(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出口比重和一般貿易出口比重的逐步上升,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三是我國紡織品出口主體的多元化。我國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紡織品出口已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出口比重已占到60%以上。
四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優化。隨著歐美配額的取消,我國紡織產品對歐美出口大幅增長,同時,我國對原非設限地區的出口仍保持著較大幅度的增長,如我國今年1~8月的紡織品出口,剔除港澳等轉口因素,對原非設限市場的出口增幅仍達到16%左右。由于中歐紡織品協議的簽訂,我國對歐出口將有一個可預見的增長空間,因此,剔除美國市場,我國有85%的紡織品出口市場具有比較穩定的貿易增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