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4日,歐盟商會在北京發布了“2005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建議書是歐盟商會24個工作組的成員緊密磋商和協作的成果。作為增進中歐之間相互了解的途徑,建議書已日益成為雙方權威機構的參考工具。
2004年12月,中歐雙邊貿易總額突破了1760億歐元,自1978年以來增長了40多倍。在歐盟25個成員國中,德國、英國、荷蘭和法國始終與中國保持著最活躍的貿易往來,他們與中國的貿易額約占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二。歐盟新成員國正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尋找商機。2005年夏,由歐盟商會發起的商業信息調查證實了這一觀點,其中61%的被訪者預計今年能實現盈利,86%的被訪者對在中國開展業務持樂觀態度。
在過去的5年里,歐洲企業平均每年對中國投資43億歐元,除了專業知識和高尖端技術轉讓外,多數投資以建立合資企業的形式實現。今天,商會會員公司共雇用了超過130萬名中國員工和22000名外國員工。中國加入WTO后,也極大地推動了中歐雙邊貿易。自2001年12月以來,中國對歐洲出口貿易額增長了230億歐元,進口貿易額也提高了103億歐元。僅2004年一年,中歐雙邊貿易額就實現了23%的年增長率。
中國在世界市場上取得領先地位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國處于世界紡織品行業的領先地位,同時制造了全球70%的手機、60%的數碼相機和50%的電腦。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冰箱和空調市場,全球第二大能源市場和第三大電子產品市場。
中國加入WTO后,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中國總體上按時履行了WTO承諾,甚至還提前履行了部分承諾。中國按照承諾削減了關稅,提高或取消了配額。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技術領域的進步,國際公認標準對于確保多邊貿易系統和諧發展的作用愈顯重要。中國已認可補充標準的益處,并且自入世以來已經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同盟(ITU)等眾多國際機構的標準采納使用或作為制定自有標準的基礎。但在一些領域,歐洲公司對中國采用特定標準作為非關稅貿易壁壘表示擔心,這是WTO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所明確禁止的。
參加國際標準化團體的益處非常重大。它將使中國獲取先機,為制定符合中國利益的國際標準做好充分準備。但是,如果中國計劃參與到國際標準的制定中,互惠待遇是一項必備條件,而且中國應在標準團體中授予外國企業完全會員資格。
此外,還有一個行業的標準被認為是貿易壁壘,即信息技術與電信業。中國的相關制度會造成額外的成本和延遲新產品的上市。中國應將這些與標準相關的專利權稅費作為對研究和開發費用的補償,并將其視為正常商業行為的一部分。
2005建議書所提供的分析,旨在協助中國履行WTO承諾并取得更多進步,促使中國創造開放的商業環境,推動批準各行業的市場準入。正如24份建議書所分別陳述的,行業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建議書期待來年中國能在知識產權、政府干預、國民待遇、行業標準和透明度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